本文编译自福布斯访谈报道
复宏汉霖首席执行官朱俊坚信:医疗健康的需求终将突破地缘界限
中国生物药企复宏汉霖的历史可追溯至1992年,当时四位富有远见的企业家创办了复星集团,借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之机积极布局。在国家医疗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复星于1994年设立复星医药。
2010年,在复星医药的支持下,一支科学家团队创立了上海复宏汉霖,该公司致力于提升高质量、生物药的可及性与可负担性。公司起初以生物类似药作为切入点,逐步奠定起一体化生物制药平台的基础。2019年,复宏汉霖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在成立十五年后,复宏汉霖已“成长起来”,首席执行官朱俊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借助不断扩展的抗肿瘤产品组合,2024年公司实现连续第二年盈利,与IPO时相比营收已增长逾60倍。截至目前,复宏汉霖已有六款产品获准在中国上市,四款产品获得全球市场准入。与此同时,复星集团也已发展为在生物医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全球多元化集团。
朱俊表示,复宏汉霖成功的关键在于灵活结合短周期与长周期投资,完成了从以科研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公司向一体化生物制药企业的转型。公司在“低风险、高确定性”项目与“高风险、高回报”创新之间取得平衡。例如抗体偶联药物(ADC)等技术,尽管成本和复杂度较高,但具有可观的商业回报。他指出,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验证了其发展路径的有效性——复宏汉霖股价在疫情后恢复增长,并在过去一年中实现翻倍,最高达每股51港元。
朱俊认为,公司未来增长潜力仍然巨大,主要基于其在抗肿瘤和眼科等治疗领域的管线推进以及全球合作的加速扩展。“公司致力于构建更加均衡的境内外收入结构。”他表示。复宏汉霖正加快在欧盟、美国、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的产品上市进程,拓展授权合作,并深化与全球伙伴的协作。
复宏汉霖的增长也映射出中国本土医药市场的整体繁荣。根据2024年下半年发布的《2023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9.06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26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7.8%。
朱俊因热爱科学、关注国内医生短缺问题,并坚信医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从而走上医学道路。他于200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之后在上海华山医院担任内科医生。
此后,他投身于生物医药行业,曾在IQVIA担任全球副总裁,其后创立并担任上海PPC生物药科技的首席执行官。2021年1月,朱俊加入复宏汉霖,出任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并于当年11月晋升为总裁,自2023年7月起担任首席执行官。
复宏汉霖产品已覆盖多种常见肿瘤类型,包括乳腺癌、肺癌和胃肠道癌。朱俊指出,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环境暴露和生活方式变化,全球癌症发病率预计将持续上升。目前,中国与美国合计占全球癌症病例约40%。相较于传统的化疗、放疗或手术治疗,新一代生物药提供了更精准的治疗方式,其中之一是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靶向杀伤癌细胞。
朱俊指出,癌症等疾病的普遍性,使得全球化成为生物制药企业的自然路径。药物一旦开发完成,进入国际市场的边际成本相对较低,而潜在的商业价值则具有倍数效应。一项治疗可以通过不同合作方在全球多个市场以不同品牌销售。他特别提到,公司极具前景的产品之一是创新型PD-L1抗体偶联药物HLX43。“HLX43是复宏汉霖下一代创新战略的代表——结合免疫检查点抑制与靶向毒素递送,增强抗肿瘤效力,同时尽可能减少非靶向毒副作用。”他说道。
为进一步拓展全球业务,复宏汉霖将加大对国际商业团队的投入,从授权许可模式逐步转向自主销售。“美国一直以创新著称,而中国企业如今在产业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朱俊表示,“我们希望将这两者结合,把创新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可大规模推广的治疗产品。所谓创新,就是突破常规,要’不按套路出牌’。”
当然,地缘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现实。朱俊指出:“尽管存在不确定性,我们相信高质量、救命的药物终将跨越国界,抵达有需要的患者手中。”
在亚洲市场,复宏汉霖持续加大投入与人才布局。其中,日本是公司重点战略市场,已于今年设立全资子公司。目前公司正探索“混合型市场进入模式”,推进胃癌、小细胞肺癌等领域候选药物在日本的临床开发和注册。“这一步是我们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从临床、注册到市场准入和商业化的全流程布局。”朱俊表示。
朱俊指出,中东等新兴市场增长迅速、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拉美市场方面,公司与当地领先企业合作,将产品覆盖至整个地区。复宏汉霖已在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东南亚和日本等地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并与包括Accord、Abbott、Eurofarma、Organon及Sandoz在内的20余家全球企业建立了商业合作关系。今年,Sandoz就HLX13(一款生物类似药)达成许可协议,向复宏汉霖支付3100万美元的首付款。
作为一位曾长期服务患者的一线医生,朱俊以更人性化的视角谈到业务决策的难度:“我们不可能做所有事情。有时候我们必须对心里的冲动说不。我每年都要否定超过50个项目。一旦我们不是100%确信产品有差异化优势,能够解决患者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那就只能遗憾地说:‘抱歉,我无法推进这款产品进入下一阶段开发。’”
原文链接:
https://www.forbes.com/sites/forbeschina/2025/06/24/grown-up-drug-maker-shanghai-henlius-targets-global-fight-to-beat-cancer/